北京废品回收吆喝声又亮起来了

  如今在北京,“低碳”已经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了,甚至连那些没有体面的着装、没有体面的称谓的“破烂王”们也知道低碳生活是怎么回事。他们认为,自己从事废品回收工作,也是为低碳经济、循环经济做了贡献。

  “没有说不出口的工作”

  春寒料峭,北京尤甚。然而,李建平却依然顶着寒风,蹬着三轮,奔波在大街小巷。他的吆喝声已经为朝阳区呼家楼一带的住户所熟知。李建平的工作在他人看来并不光鲜,他专门在小区收废品,是一位名副其实的“破烂王”。

  今年46岁的李建平,在小区收废品已经两年多了。他每天在小区的地下室附近“守株待兔”,乐呵呵地和来往的熟客打声招呼或是聊聊天。没人的时候他便哼着小曲,将附近垃圾桶里的废纸、塑料瓶、废金属等“宝贝”一并收到自己的三轮车上。

  “老李,来一下我家这边!”

  听到一名老主顾喊他,李建平应声微笑,拿起车上的纤维口袋和秤就跑了过去。主顾是地下室的女老板,她不但开旅馆,还开了一家小商店。她从屋子里拖出一大摞压扁的废纸箱,另一只手还拎着一大袋塑料瓶。

  “废纸箱一公斤8毛钱,一共是23公斤……”忙活一阵后,他递给女老板25元钱:“您收好!”

  李建平的老家在河北三河市,他说他每个月会回家一趟,看看儿子的学习情况,把挣的钱交给妻子。笔者问及孩子是否知道他是收废品的“破烂王”,他边整理着废品边笑着说:“没有说不出口的工作,只有干不好的工作。”等到收满一车,他便蹬着三轮去废品回收公司“交货”。

  “我的QQ很多人都知道”

  家住北京昌平区北七家镇的黄刚今年刚满30岁,他干废品回收已经13年了。也许是工作辛苦的缘故,时间的年轮将他打磨得更像40多岁。

  “我就是自信,我热爱生活。”黄刚对自己的生活充满希望。

  黄刚在百度贴吧“废品回收吧”留下自己的QQ号码和电话号码,在QQ空间的相册里上传了自己工作的照片。他希望更多的人认识他,也希望因此带给他滚滚财源。

  黄刚挂靠在北京青年废品回收公司,他租了老板的一片地。

  “我这片地是每月2600元,外加100元卫生费,赚多少都是自己的。我主要回收废金属,每天都有大车来装货,直接拉到首钢、邯钢等大钢厂。”黄刚说,刚开始干的时候非常辛苦,收不来货,收上来的没人要。慢慢地,干出了一些门道。现在,他和一些企业、厂矿、拆迁公司合作,挣了不少钱,家里有电脑,装了宽带。

  “我还买了辆宝来车,钱也够花。”黄刚说。

  “我们能挣点钱了”

  陈爱斌是北京金城信恒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工会主席,他带笔者来到了他的工作地点,白纸坊北里13号,一个小院子,办公室是一间平房。从2008年股份制改革、成立废品回收试点单位以来,这里经历过从国有企业到股份制企业改革的阵痛,现在已经逐步开始发展。

  陈爱斌说,目前废品回收有许多困难:

  一是工作辛苦,社会地位低。“毕竟是重体力劳动,年轻人不愿意干,而且还不体面,基本上是特困户、两劳人员和残疾人干的多。”

  二是非法回收不可避免。“市场经济搞活了流通,但是许多非法回收品通过私人渠道,流入回收公司,责任不好追究。”

  三是收入少。“政府想从源头上进行废品分类,更高效率地发展循环经济,为此废旧物品回收点的税收低。但是干这行的就是挣点辛苦钱,得随行就市。去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,许多人都干不下去了,今年经济回暖,回收价格涨了,我们有动力了,还能挣点钱。”

  他说,回收再利用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的事,仅靠体力劳动,没有机器是不行的。目前海淀区物资回收公司已经逐步实现大机器操作,自筹资金在海淀区韩家川、砂石厂及上庄地区建立了三个临时性的再生资源集散地,建立废纸打包厂和废钢铁加工中心。他们也在积极借鉴这些经验。